金疤:財源滾滾 by 詹姆士 阿伯特·麥克尼爾·惠斯勒 - 1879 - 139.7 x 186 cm 金疤:財源滾滾 by 詹姆士 阿伯特·麥克尼爾·惠斯勒 - 1879 - 139.7 x 186 cm

金疤:財源滾滾

油畫 • 139.7 x 186 cm
  • 詹姆士 阿伯特·麥克尼爾·惠斯勒 - 1834.07.10 - 1903.07.17 詹姆士 阿伯特·麥克尼爾·惠斯勒 1879

在兩週前星期三的藝術思考中,我們被一些問題所困擾。這些問題意在質疑托爾斯泰對藝術的看法,並檢驗「藝術是真誠資訊」的概念。因若藝術是交流下的成果:「聽眾感知到作者內在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太多藝術的定義是交由公眾決定——如果傳遞的信息是如此獨特以至沒法引發迴響?而藝術家——如果沒在嘗試傳遞信息甚至表達著捏造而非真誠的感覺,那怎麼辦?如果作品的價值建基於它所傳達的信息,那我們是在看重作品所承載的資訊而非作品本身嗎?如果再考慮上「真正含意」的自主性,我們會將作品視為單純傳達內容的載體。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傾向於認為藝術作品是獨一無二並不可或缺的。同樣地,我們難以認同藝術品在對訊息擁有相同誠懇與關心下具有相同的價值。這不否定藝術應該載有訊息,但作品不應該只因其含有的訊息而成為藝術品。在奧斯卡·威爾德的角度,藝術品並無實用。這場爭辯沒有辦法結束呢……(接下來可能含有偏見!)我對藝術品需否追尋肯定而掙扎。為什麼作品不能純粹是——而且這裡所指的「純粹」並非局限而是囊括無限可能性——對一系列環境的獨特迥響:交由思想、美麗、隨機及混亂難受日常中所凝結的果實所增強。假使在該世紀以來主宰分析領域兼不斷成長的電腦中,人類存有甚麼價值,那便需要我們重視人類發展的獨特環境例如想像力、直覺、脆弱性……這些應該便是藝術獨立之處吧?我們將在下星期深入地了解奧斯卡·威爾德、波德萊爾以及頹廢與審美的運動。

筆者Artur Deus Dioni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