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鬥場 by Vincent van Gogh - 1888 - 73 x 92 cm 角鬥場 by Vincent van Gogh - 1888 - 73 x 92 cm

角鬥場

布上油畫 • 73 x 92 cm
  • Vincent van Gogh - March 30, 1853 - July 29, 1890 Vincent van Gogh 1888

如果曾經有一個極度悲觀主義者,那一定是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這位德國哲學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因此他認為存在是“消極的”,生命是漫無目的的,就像在痛苦和苦難的境界中面對存在。他像佛教徒一樣指出,(生存,需求和延續)的“慾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但和佛陀不同的是,他沒有指出通向涅槃(從“慾望”和自我中獲得最終自由的狀態)的步驟。他認為思維方法建立在二元性上,因為他將世界理解成慾望和象徵這兩者。如果意識被象徵牢牢吸收,那麼我們將暫時擺脫讓我們痛苦的慾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認為藝術只是一種生活中躁動不安時的一種走神。對他來說,藝術能夠提供柏拉圖思想中的知識。它可以教會我們超越“慾望”。而那些真正能看透這些的人被他視為天才,他們可以不顧規則地創作,無視“生活”的世俗義務,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典型的心不在焉的畫家,只關心碌碌生活以外的事——例如梵高。在這幅畫中,梵高用觀眾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而畫中觀眾的注意力也被什麼所吸引——他們看起來很輕鬆很娛樂,同時又難以難以辨認,好像被從自己身上分散了。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左下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面對著我們,身處怪誕的綠色中,好像也在痛苦之中。之所以這個存在如此令人不安,也許是因為它讓我們又回到了痛苦的自我?——叔本華會這麼想,他在派對上可不會多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