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畫像 by Rembrandt van Rijn - 1669 - 86 x 70.5 cm 自畫像 by Rembrandt van Rijn - 1669 - 86 x 70.5 cm

自畫像

布面油畫 • 86 x 70.5 cm
  • Rembrandt van Rijn - July 15, 1606 - October 4, 1669 Rembrandt van Rijn 1669

當藝術敘述我們的故事時,應該表達些什麼?我們知道藝術偏好美化與完美,那對定義上理想化的事物如何誠實以對?一直在關注「星期三藝術思考」(Wednesdays Thoughts on Art)的人都知道我對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偏見,但我忍不住引用他的話:「最高或最低程度的批評都是自傳的一種形式。」藝術作品往往被我們的個性所影響,在某些程度上,每一件作品都是彩繪鏡。當我們的榮耀與恥辱展現在藝術家的畫布上時,是很容易處理的;與藝術家描繪自己的榮耀與恥辱相比,的確相當容易。如果批評是一種自傳,何不稱自畫像是更高形式的自傳體?這種形式的自傳有兩個層面─「表面」與「動機」,他們可能敘說不同的故事。如果藝術家太在意「表面」,即表現形式,可能會述說他想要理想化的故事─自我膨脹的審美觀點比真實更為重要。但如果藝術家想揭示的是「動機」,那魔鬼將會藏在每個細節裡。

林布蘭(Rembrandt)特別在意揭示動機,即真實的故事,即真正的自我。展露時間的軌跡、靈魂的痛苦、骯髒和孤獨,不以面對自身破產而羞恥的疲倦雙眼,面對所愛之人的逝去而消失的微笑,不完美僅有憂鬱的真誠。做自己故事驕傲的主人,而不是其他人,由他雕塑並鐫刻在他的皺紋、白髮中。希望被記住真實的樣子,和隨之而來的所有故事,這是他的超級自傳。那我們的超級自傳呢?在自拍的時代,你是否在意「好的一面」,你是否因為「照片裡的我看起來有點胖應該移除標記」而陷入臉書困境?從表面上來看,我們也生活在網路中,我們敘說的是真實的故事嗎?自在地回應臉書、推特、Instagram或電子郵件:在交流的時代,分享比自拍更多的東西,我們將很樂意閱讀和回應 ;) 

作者 Deus Dionisio

(這個主題是優秀的DailyArt團隊成員Justyna Krupińska向我提出的,她是社區經理和社交媒體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