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約何時 by Paul Gauguin - 1892 - 101 cm x 77 cm 婚約何時 by Paul Gauguin - 1892 - 101 cm x 77 cm

婚約何時

油畫 • 101 cm x 77 cm
  • Paul Gauguin - June 7, 1848 - May 8, 1903 Paul Gauguin 1892

保羅·高更選擇前往大溪地尋求原始主義顛覆了他在歐洲的存在,他的作品(發光的畫布,如 1892 年的 Nafea Faa Ipoipo 「婚約何時?」)引申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現存價值值與未來價值。

我們皆認為行動並非毫無意義——我們有制定計劃的責任,而我們擁有實踐計劃的行動的價值。 作為一個理性主導的人,我不大可能看到你進行與你的品味或目標無關的事項!人類往往要麼先行後想,置入目標以正當化自己的行為(例:為何我對她如此粗魯?哦,是的,她本質上是勢利小人才置諸此景況。) 抑或,我們能夠足夠理性、不論好壞按照計劃行事(好吧,我不會去當總統,我只會去買餅乾因為我喜歡餅乾……)。我們合理化所花費的時間、努力和犧牲,以便日後在目標、計劃完成時受益。通常我們以未來看待現有價值,而這價值通常有關某事。

那麼,當我們只著眼當前價值而非未來價值行事時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會否冒著莫大的風險來實現毫無價值的目標?任何事物的未來價值會導致以前的行動變得毫無意義嗎?還是過程本身足以算作其價值?我一直苦苦掙扎於這個問題:假若我能不確定獲得學位後會否從事法律工作,那麼攻讀法律學位還有價值嗎?高更的作品、他生前死後的藝術市場引申出了類似的問題,而我稱之為「高更困境」。

據事實瞭解這幅畫作對高更的價值:這幅畫作在 2015 年以拍賣史歷年來最高價格之一(3 億美元)售出;當作品以如此價值出售時,高更已經離世多年,而在他有生之年此作品甚至無法以1500法郎的價格寄售;此畫是在大溪地繪畫,高更曾前往尋找原始主義,但他終究只發現了一片深受法國、歐洲文化影響的土地(他的傳記作者貝琳達湯姆森觀察到他當年的失望);然而這仍是一幅美麗的畫作;他決意在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破產後成為全職畫家;理所當然他因這幅革命性的作品而受到認可,但那已是他離世後的事……

我猜想你可以從高更困境中得出我的觀點。 如果您是一位優秀的顧問,請傳送電子郵件予我們作分享或評論。

阿圖爾·迪烏斯·迪奧尼西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