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小屋 by Horace Pippin - 約 1931–1937 年 - 51 × 85 釐米 棉花地小屋 by Horace Pippin - 約 1931–1937 年 - 51 × 85 釐米

棉花地小屋

纖維板上棉布油畫 • 51 × 85 釐米
  • Horace Pippin - February 22, 1888 - July 6, 1946 Horace Pippin 約 1931–1937 年

自學成才的藝術家霍勒斯·皮平(Horace Pippin)一開始將繪畫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希望能夠恢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右臂的活動能力。   隨著評論家稱讚他「原始」風格的力量和真實性他成為二十世紀中葉最著名的非裔美國藝術家之一。  這幅讓他引起藝術界關注的畫作《棉花地小屋Cabin in the Cotton)展現了皮平生動、飽和的色彩和對強烈圖案的感覺。

住在賓夕凡尼亞州的皮平可能在探望南方的親戚時見過棉花田,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從流行文化中獲得靈感。  隨著 1935 年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歌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首1936 年瑪格麗特·米契爾(Margaret Mitchell)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出版南方農村的生活方式在 1930 年代非常流行。  特別這幅畫的構圖讓人想起 1932 年由貝蒂·戴維斯 (Bette Davis) 主演的《棉園農歌》(Cabin in the Cotton) 以及結尾電影片段。  同年,畢英·克羅斯比(Bing Crosby) 和凱博·卡洛威 (Cab Calloway) 分別錄製了一首名為棉園農歌的歌曲。

1937 年,一位有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克里斯汀·布林頓 (Christian Brinton) 和著名插畫家·瓦斯· (N. C. Wyeth) 在賓夕凡尼亞州西切斯特一家修店的櫥窗裡發現了《棉花地小屋》,並說服皮平開始展出其作品 報紙隨後廣泛報導演員查理士·羅頓 (Charles Laughton) 購買了這幅畫,促使其他名人藝術收藏家以及博物館購買皮平的作品,這保證了他長久的盛名。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喜歡看畫,請查看我們手工製作的藝術日,旨在記錄你對藝術傑作的想法和感受。  看看這裡 :)

附言:  此處你可以讀到藝術如何拯救了霍勒斯·皮平生命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