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 年至 1608 年間,偉大的巴洛克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在義大利生活和工作,並在那裡學習古典雕塑。他為古希臘羅馬藝術中理想化的美感所吸引,並理解這些藝術形式作為描繪希臘羅馬歷史之視覺資源的重要性。魯本斯在義大利期間,依據古希臘羅馬雕塑(包括大理石與青銅材質的圓雕和浮雕)創作了許多素描,同時也臨摹古寶石、紀念章與浮雕寶石。這些作品是他終生的參考素材和靈感來源。
在他的這類作品中,最引人註目的例子之一是奧古斯都(Augustus)皇帝的孫女阿格里皮娜(Agrippina,公元前14年至公元33年)和她的丈夫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公元前15年生)的雙側像,日耳曼尼庫斯是羅馬帝國高盧和日耳曼行省的著名軍事指揮官。這幅約作於1614年的作品,從主題、構圖形式到優雅氣質,均讓人聯想到古希臘羅馬浮雕寶石的風貌;然而,以魯本斯特有的風格,畫中人物充滿蓬勃生命力。他巧妙地將阿格里皮娜瑩白如象牙的膚色,與日耳曼尼庫斯較為紅潤的膚色形成柔和對比,並以生動而富有節奏感的筆觸,賦予她金色髮絲靈動的光影效果。
魯本斯的雙人肖像雖然在構圖上借鑒了古代錢幣和浮雕中的重疊輪廓傳統,但並非基於任何特定的古代模型。在大多數的古典例子中,男性人物通常佔據前景,但魯本斯卻顛覆了這個傳統,讓阿格里皮娜顯得突出。技術證據顯示,他原本打算只描繪阿格里皮娜一人,後來擴展畫面,將日耳曼尼庫斯也包括在內。阿格里皮娜與科隆(魯本斯的出生地)有著深厚的淵源,其中最著名的是她在公元14年保護橋樑的傳奇行動,這次行動保護了羅馬軍隊的撤退。為了紀念她的女兒小阿格裏皮娜,這座城市後來被命名為科隆(Colonia Agrippinensis,即Cologne)。魯本斯可能是為了紀念阿格裏皮娜的英勇事跡而創作了這幅作品,而且隨著構圖的演變,他也選擇了同時頌揚她丈夫的成就。
附註:魯本斯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但你對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以下是關於彼得·保羅·魯本斯妳應該知道的10件事!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以下文章。